二、分析工具內涵的掌握 由管理工具本質不變的觀點延伸,除了要了解分析工具的基本概念之外,隨著時代的變動;企業經營環境的變遷,關於分析工具內涵的增補與修正就變得非常重 要,如果不想讓個案研討變成刻舟求劍的徒勞,重新去審視、思考我們過去所使用的分析工具是彌補理論與實務差距鴻溝的開始。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系統分析與設計(11/17) 作業版
二、分析工具內涵的掌握 由管理工具本質不變的觀點延伸,除了要了解分析工具的基本概念之外,隨著時代的變動;企業經營環境的變遷,關於分析工具內涵的增補與修正就變得非常重 要,如果不想讓個案研討變成刻舟求劍的徒勞,重新去審視、思考我們過去所使用的分析工具是彌補理論與實務差距鴻溝的開始。
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系統分析與設計(11/3) 作業版
基礎線項目計劃(BPP):
一主要結果和交付從包含項目的範圍、好處、費用、風險, 和資源需求的最佳的估計的項目_蒙和計劃階段。BPP 指定詳細的項目活動為下生命週期階段?分析?and 較少細節隨後項目階段(因為這些取決於剖析階段的結果) 。
專案範疇說明書Project Scope Statement (PSS)
專案範疇說明書定義與漸進細化專案工作,並在「執行」流程期間指導專案團隊的工作。專案範疇說明書進一步詳細說明定義於初步範疇說明書中的專案目的、可交付成果、要求與限制,它是未來專案決策的依據。
經濟可行性Econmic feasibility
在於評估新系統經濟效益方面的得失,以便公司高階主管判斷值不值得投資,其重點在於公司的成本效益分析。評估推行此系統所需增加的費用支出與以後的使用費用。評估系統完成後,對現行作業之效益分析與實質服務品質的改善。比較前項之開發成本與後項之運轉效益,並評估系統的得失。
損益平衡分析Break-even analysis
損益平衡分析是用來衡量一企業使用固定成本的程度,當使用太多固定成本,則該企業必須產生足夠多營業收入才能達到損益平衡。企業每銷售一單位產品,我們稱其售價減去變動成本部份為該產品的單位邊際貢獻;企業即用此邊際貢獻去回收固定成本。當固定成本使用越多時,企業必須銷售越多產品才能回收已經投入的固定產品,產生正的營業收入。然而使用較多固定成本之企業,代表其投資在長期資產(機器化)程度較高,其單位變動成本通常應該比較低,因此單位邊際貢獻較高。因此在其達到損益平衡後,由於單位邊際貢獻較高,其營業收入增加速度則較高;在企業銷售狀況良好時,其營業收入應該高於使用較少固定成本之企業。因此企業以較大投資固定成本,來換取銷售狀況良好時,較高營業收入;然而,一旦銷貨狀況不佳,所產生之邊際貢獻無法回收固定成本,因此其營運風險越大。
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系統分析與設計(10/27)作業版
從字面上翻譯,為電子文件交換。
許多人對「文件交換」一詞何以最近十分引人注目,感到惑然,其實 EDI 的前提,乃是指不同企業之間 (Inter Enterprise) 因交易而產生資料往來,而此往來的資料,會在對方企業內的資訊系統、製造系統或業務系統中,引發連串的處理作業者。
所以EDI的定義為一台電腦的應用系統,運用協定的標準與資料格式,經電子化傳遞方式,將資料傳送到另一台電腦的應用系統,讓電腦能夠自動處理所有作業。也是指兩個公司組織使用網路來交換資料的方式。
Bottom-up planning AND Top-down planning
這兩個本質上應該是相對的理論,在此就放在一起做個比較
Bottom-up planning(由下往上的計畫)
一個無效的規劃方法,所採取的做法是,中下層管理人員梯隊進行單獨的規劃活動,高級管理人員很少投入或根本沒有投入。
Top-down planning(由上往下的計畫)
一個無效的規劃方法,所採取的辦法是,高級管理人員單獨進行規劃活動,其餘的組織很少或根本沒有投入。這種方法通常是缺乏內部環境資料和分析。
價值鍊分析(Value chain analysis)
Michael Porter在1985年針對產業問題出了「競爭策略」這本書,而「價值鏈分析」即是由此書所提出的理論之一,他認為企業提供給顧客的產品或服務,其實是由一連串的活動組合起來所創造出來的。每一種活動,都有可能促成最終產品的差異性,提升價值。競爭策略要考慮企業創造價值極大化的能力,這個價值必須與競爭者之間有差異存在(也就是創造別人無法取代的地位),所以分析競爭力需要考量自己與其他競爭者的四個因素:
1.未來的目標
2.現在的策略
3.對市場與同業的假設
4.能力的長處與短處(也就是S.W.O.T中的S.W分析)
再根據分析以上建構出屬於企業自己的經營活動(價值活動),而這些經營活動可分為幾個階段,而每一階段對最終產品都有些貢獻,也就是理論中所謂的「價值鏈」,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價值鏈,而企業的價值鏈同時會和供應商、通路和顧客的價值鏈相連,構成一個產業的價值鏈(一個更大的價值鏈體系),企業創造出這些價值,以價值鏈為分析的架構,思考如何在每一個企業價值活動上,尋找降低成本或創造差異的策略作為,同時進一步分析供應商、廠商與顧客三個價值鏈之間的聯結關係,尋找可能的發展機會,也依賴這些價值獲得利潤得以生存。競爭優勢的獲得與維持,不僅需要自己擁有傑出的價值鏈,更需要與整個產業的價值體系配合。價值活動依技術和策略來區分,而每個企業價值鏈上的活動本質一致(將價值負加在產品及勞務上),卻因產業、組織文化、公司策略、CEO經營理念等而影響作業方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