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何謂零阻力經濟學?

零阻力經濟學

古典經濟中,需求減少,價格變隨之調降,導致供給減少。後工業時代的「逆向經濟學」,指的是消費者期許產品品質越來越好.,速度越來越快,而價錢越來越便宜,如行動電話、電視、錄影機等。而現今的 「零阻力經濟學」,逆向經濟的期待依然存在,消費者仍求新求好,只是供給增加時,價格反而調漲,而消費者卻是吃的越多,感覺越餓,這種正反饋的現象造就了零阻力的網路經濟學。
摩爾定律
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

摩爾定律是由英特爾(Intel)名譽董事長摩爾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得之。摩爾定律是指一個尺寸相同的晶片上,所容納的電晶體數量,因製程技術的提升,每十八個月會加倍,但售價相同;晶片的容量是以電晶體(Transistor)的數量多寡來計算,電晶體愈多則晶片執行運算的速度愈快,當然,所需要的生產技術愈高明。

若在相同面積的晶圓下生產同樣規格的IC,隨著製程技術的進步,每隔一年半,IC產出量就可增加一倍,換算為成本,即每隔一年半成本可降低五成,平均每年成本可降低三成多。就摩爾定律延伸,IC技術每隔一年半推進一個世代。

摩爾定律是簡單評估半導體技術進展的經驗法則,其重要的意義在於長期而,IC製程技術是以一直線的方式向前推展,使得IC產品能持續降低成本,提升性能,增加功能。

梅特卡夫定律 Metcalfe's Law

1995年的10月2日梅特卡夫(B. Metcalfe)於專欄上建議網路的價值是和使用者的平方成正比的,因此電子化計畫必須要到臨界點後才看得到效益。假設臨界點為網路普及率的六成,則兩成的網路普及率成效只有0.11(= (2/6)×(2/6)),四成的網路普及率成效只有0.44(= (4/6)×(4/6)),八成的網路普及率成效卻變成1.78(= (8/6)×(8/6)),其效益驚人。
隨後未來學家基爾德先生(G. Gilder)在網站http://www.discovery.org/上建議稱此現象為梅特卡夫定律,而美國高爾副總統在推動美國的資訊基礎建設時更是大力宣導此理念,這亦使得梅特卡夫定律廣為流傳。
今日只要有網路的地方就看的到梅特卡夫定律現象,例如台北市的第一條捷運路線完工時,其乘客不是很多,但目前已有多條路線完成,故其乘客增加非常快。
台灣過去進行電話裝設時也可看到類似的現象。近年來美國由於梅特卡夫定律的奏效,這使得美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國民所得差距又逐漸拉大,例如1999年的差距就變為22%。在此背景下,我國開始推動電子化計畫時喊出的口號就是「三百萬人口上網」,其目的就是要達到梅特卡夫定律的臨界點。

傳統經濟學與零阻力經濟學之比較


傳統經濟學
– 供給等於需求
– 邊際報酬遞減
– 負回饋
– 線性的
– 系統會趨近於穩定均衡
– 需求決定供給

零阻力經濟學
– 可無限供給
– 邊際報酬遞增
– 正回饋
– 非線性的
– 系統常處於混亂狀態
– 供給決定需求